Category:

肌膚保養 網路分享


醫療團隊呼籲,尿毒性搔癢不是小問題,應納入慢性腎臟病及透析患者照護常規。(圖片來源/Unsplash)

對70歲的陳先生而言,週一、三、五的血液透析治療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但最困擾他的不是打針或飲食限制,而是「無法停止的癢」。「最嚴重的時候,一天要抓好幾十次,從手臂到背、到大腿,晚上癢到根本沒辦法睡。」陳先生說,他原以為是皮膚太乾,但擦了乳液也沒用,直到向醫師求助後,才被診斷為「尿毒性搔癢症」。

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治醫師柯玫如表示,這種搔癢常發生在慢性腎臟病患者,可能與體內毒素累積、免疫反應、神經傳導異常與皮膚屏障受損有關。不僅讓病人苦不堪言,也可能與焦慮、憂鬱甚至死亡率升高相關。尿毒性搔癢症的治療方式包括:

● 規律使用高效保濕劑:早晚擦拭保濕乳霜,改善皮膚乾裂與屏障功能。

● 藥物治療:在醫師評估後,開始使用止癢藥物,有助於降低神經傳導相關的癢感。但因腎功能異常,藥物劑量需特別謹慎調整。

● 飲食與透析調整:透過腎臟科醫師調整透析參數,並由衛教師指導飲食,控制磷攝取,減少毒素堆積。

● 紫外線光線治療:可至皮膚科,每週接受2至3次全身性紫外線光線治療,改善慢性發炎與皮膚免疫反應異常。

● 心理支持與睡眠管理:協助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,緩解因搔癢引起的情緒與失眠。

三個月後,陳先生的搔癢明顯改善,夜間睡眠恢復穩定,也減少因癢抓傷而反覆感染的風險。

醫療團隊呼籲,尿毒性搔癢不是小問題,應納入慢性腎臟病及透析患者照護常規。透過早期評估、整合性治療與病患教育,可以大幅改善腎友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健康。

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皮膚科柯玫如 主治醫師。

延伸閱讀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

台灣第2型糖尿病患者眾多,保守估計超過250萬人,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報導,如果出現頸部或腋下出現黑色絨毛狀斑塊、皮膚增生小肉芽(肉贅)、頸後「水牛肩」等,第2型糖尿病的3大警訊,對此,國內糖尿病權威醫師陳宏麟表示,想確診糖尿病,只需檢測血糖,建議成年人每年固定抽血,瞭解自身血糖變化。

第2型糖尿病常因出現併發症才確診 3項容易被忽略的身體變化別大意

糖尿病為慢性疾病,係因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,或身體細胞無法正確利用胰島素所引起,其中以第2型糖尿病居多,與肥胖、不良飲食及缺乏運動等生活習慣有關,由於發展過程緩慢,不少病友因出現併發症,就醫才確診罹病。

英國《每日郵報》報導,若能及早察覺身體出現與胰島素阻抗相關的警訊,就有機會透過生活方式調整逆轉病情。該文章提出3項容易被忽略的身體變化:

▸頸部或腋下出現黑色絨毛狀斑塊

「黑棘皮症」(Acanthosis Nigricans)常見於頸部、腋下、鼠蹊部等皺摺處,通常暗沉且觸感柔軟。雖不直接由糖尿病引起,但與胰島素阻抗有關,是體內胰島素過量的表現之一。當身體對胰島素反應變差時,胰臟會大量分泌胰島素以維持血糖平衡,而過多胰島素就會促使皮膚細胞過度增生,導致黑斑形成。

▸皮膚增生小肉芽(肉贅)

皮膚贅生物(Skin tags)常出現在頸部、腋下,以及皮膚與衣物摩擦頻繁之處。若近期出現數量異常增加,可能與胰島素阻抗有關。醫學研究發現,胰島素異常,容易刺激細胞生長,進一步誘發皮膚小肉芽。

▸頸後脂肪堆積成「水牛肩」

「水牛肩」係指頸部後方出現脂肪墊或隆起。當身體無法妥善利用胰島素時,容易造成脂肪異常分布,導致部分區域出現脂肪堆積。這也是胰島素阻抗或糖尿病常見的體型變化之一。

「黑色棘皮症」特別注意 醫揭常見部位及好發族群

對於上述3大糖尿病警訊,陳宏麟表示,以「黑色棘皮症」較具參考價值,常見於後頸、腋下、鼠蹊部(大腿內側根部),好發於肥胖者,症狀為外觀色素沈澱、觸感粗糙,且可能產生異味,此時代表體內胰島素產生阻抗,影響胰島素分泌,就應提高警覺,儘速就醫。

至於皮膚增生小肉芽(肉贅)、頸後「水牛肩」,則參考價值較低,陳宏麟提醒,成年人應定期抽血、檢驗血糖,並養成正常飲食、規律運動等習慣,與體重控制,就能大幅降低胰島素阻抗,減低糖尿病風險。

(常春月刊/編輯部整理、文章授權提供/NOW健康、圖片來源:Dreamstime/典匠影像)

延伸閱讀:
·晚餐後血糖總是高?營養師警告「別再吃這些食物」 改吃這類碳水反穩血糖、助眠
·你每天都在吃!食品常見「1成分」恐傷腸、害糖尿病 優格、豆漿中鏢



Source link

0 comment
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
  • 1
  •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