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養師林世航說,台灣因氣候潮濕悶熱,加上花生原料難以全面管控,一旦污染,黃麴毒素耐熱又難去除,因此花生醬成為高風險食品之一;示意圖。(圖取自freepik)
李惠芬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近日新竹福源花生醬被驗出黃麴毒素超標,引起軒然大波,商品也已全數下架回收。對此,好食課營養師林世航說明,黃麴毒素是由黃麴黴菌產生的毒素,目前已知至少有20多種,其中又以B1毒性最強,具明確肝致癌性,已被WHO列為第一級致癌物。且由於黃麴毒素屬慢性致癌性,食入也難以察覺,因此應特別留心正確挑選與保存。
林世航於臉書專頁「好食課」及網頁發文說明,黃麴毒素(Aflatoxin)屬於黴菌毒素,由黃麴黴菌等麴菌屬(Aspergillus)真菌所製造,屬於常見的黴菌污染毒素。目前已知的黃麴毒素至少20多種,最常見的為B1、B2、G1、G2等,其中又以黃麴毒素B1(Aflatoxin B1)最具肝致癌性,因此食品常以黃麴毒素B1作為管控指標。
避免攝取黃麴毒素4原則
林世航進一步提及,台灣因氣候潮濕悶熱,加上花生原料難以全面管控,一旦污染,毒素耐熱又難去除,因此花生醬成為高風險食品之一。且因黃麴毒素屬「慢性」致癌性,所以難以察覺食入毒素,建議可藉由遵循以下正確保存與挑選產品4方式,避免不慎吃下,包括:
●食材冷藏保存,保持乾燥,避免食物發霉:由於黃麴毒素是黴菌毒素,因此不只是花生,其他堅果或穀物一旦污染,黃麴黴菌也會產生黃麴毒素。因此,食材要儲存在乾燥處,避免食材潮濕;食材盡量要低於攝氏25度保存,或以冷藏為佳,減少黃麴毒素持續生成的問題。
營養師林世航說,黃麴毒素是黴菌毒素,不只是花生,其他堅果或穀物一旦污染,也會產生毒素;建議食材要儲存在乾燥處,避免潮濕;示意圖。(圖取自freepik)
●避免購買與食用發霉的食物:如果在食品上看到有些黴菌斑,即便除去,其菌絲都可能深入食物本身,因此看到有明顯黴菌斑的食品應全部丟棄。但黴菌初期生長並不一定有肉眼可見的黴菌斑,因此消費者要有判定與預防能力。
●購買檢驗合格,甚至逐批檢驗、零檢出的商品:雖然食藥署規範的限量已足以保障安全,但黃麴毒素越少越好,因此購買時一定要查看是否檢驗合格,甚至可以做到零檢出是最棒的。
●觀察早餐、咖啡廳食材儲放地點:食用花生醬的機會,大多是在早餐店或咖啡廳,建議消費者可觀察花生醬的容量與擺放方式。最佳狀況是小桶包裝且未使用時均冷藏,退而求其次至少希望歇業時是以冷藏方式儲存,可大幅度避免發霉問題。
林世航提醒,雖然黃麴毒素並不罕見,但只要把握以上原則,像是食物保存得當、選擇在限量標準以下或零檢出的商品、不吃發霉食品,再加上減少高風險食物的攝取頻率,便可避免危害。
☆健康新聞不漏接,按讚追蹤粉絲頁。
☆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,請上自由健康網。
熱門賽事、球星動態不漏接